search
NEWS

行业动态

黔南餐饮一次性包装中关于减塑降排的发现有哪些?

发表时间:2024-07-13 访问量:5359

从田间的塑料地膜,到食物运输、餐厅采购中出现的一系列塑料包装,“方便”的塑料制品已成为食物系统运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一时的方便背后却承载着后患无穷的环境问题。塑料垃圾分解需要几十年到几百年不等的时间,在环境中未分解的塑料会被流浪动物和鸟类、海洋动物等野生生物误食,在塑料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塑料颗粒还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呼吸等途径重回人体,同时微塑料富集还会造成污染土壤、水源等生态问题。黔南一次性塑料制品

本期,让我们来看看“摆脱塑缚”在餐饮行业中关于减塑降排的发现吧!减塑的过程,可能不仅能够减少商家自身的一次性用品开支,还能在与消费者的积极互动中建立良好绿色的循环经济。

 可持续餐饮减塑小帖士 

环境可持续:餐饮外卖中的塑料包装占比超过80%,即使是可降解塑料PLA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循环使用的餐盒、杯子等可重用包装则能有效减少碳排放。

健康可持续:微塑料通过食物和空气进入人体,可能损害呼吸和消化系统。研究发现,微塑料已在人类血液、粪便和胎盘中出现。减少塑料使用有助于降低这些健康风险。

社区可持续:循环包装对社区有益,首先因为它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更少。此外,循环包装的清洗和回收过程还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经济可持续:对餐饮商家来说,采用可重用包装,初期投入高,但长期可降低成本,并提高品牌环保形象。对于上市公司,也能有效降低合规风险。

早上,急需咖啡续命的你点了一杯冰美式,和往常一样选了循环重用杯,厚实的材质让人非常安心,喝到的每一口咖啡都冰凉如初。

工作到中午,急需补充能量的你点了一份外卖,商家用的是循环重用餐盒,有设计感再加上密封性好,让整个用餐体验都更加放松和愉快了。

下班后,你把咖啡杯和清理干净的餐盒顺手带走,分别投入了办公楼下附近的杯子和餐盒回收箱,再过一会就会有专门的回收人员来进行收集,先运送到专业的清洗机构,经严格的清洗消毒后,再把它们分发给不同的餐饮商家。

回家的路上,你看到各个办公楼附近都有重用杯/重用餐盒的回收机,小区的垃圾桶不再被各色各样的一次性外卖包装填满,垃圾填埋场的废弃物数量下降,进入土壤、河流和海洋的塑料垃圾减少……

“铃铃铃”,你猛地睁开眼,发现眼前是熟悉的天花板,原来这一切只是一个梦。

先别着急沮丧!这个梦并非遥不可及,甚至现在已经有了实现的动力和苗头。

可重用模式融入餐饮业

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重用模式向上生长的动力,来自于对可持续发展的遵循,而当前一次性消费模式的主流现实,却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一次性模式高度依赖传统一次性塑料和可降解塑料。在餐饮外卖领域,餐盒、餐具和包装袋中塑料材质均占到了80%以上[1]。传统一次性塑料餐盒以聚丙烯(PP)塑料为主,聚丙烯塑料本质上是一种相对优质的再生塑料来源,经过回收、加工成塑后可以形成再生颗粒,可制成包装袋、速干运动服、电器外壳、工业注塑件等等[2]。但塑料餐盒沾有油污或食物残渣的特点,却为回收带来了挑战。此外,大多数地方垃圾分类标准并未将废弃塑料餐盒纳入可回收物体系,以及餐盒在颜色、规格和材质等方面标准化程度低,也导致了一次性塑料餐盒回收率迟迟无法提高。

作为替代方案的可降解塑料,被越来越多的有环保意识或需求的餐饮商家接受和使用,饿了么数据显示,其平台上有44%的商户正在采购或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装[3]。而据清华大学和中国石化联合发布的《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政策支撑研究项目报告》,可降解塑料中96.77%使用后都进入填埋或焚烧,和传统塑料包装并没有太大区别,真正进入工业堆肥和厌氧发酵处理的比例合计不到0.01%。对比两种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可降解塑料PLA的负面环境影响甚至高于传统塑料[4]。

而餐饮行业出现的循环杯、循环餐盒等可重用包装,则表现出了包括碳排更低在内的正面环境效益。一项基于欧洲的研究表明,重复使用的外卖包装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比一次性外卖包装要低4-13倍[5]。

对餐饮商家而言,不间断地采购一次性包装以及它们的存储等其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初始投入高,但可重用包装在使用一定次数之后就能够达到收支平衡,随着使用次数越多,能够省下来的运营成本也就越多。同时,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可能能够吸引更多顾客,一举两得。如果是上市的餐饮企业,采用更环保的可重用包装,还能降低合规风险,增加企业的可持续价值。

对消费者而言,使用可重用的循环杯、循环餐盒意味着在享受外卖、外带美食和饮料的同时省去了不少处理一次性包装的精力和时间,“顺便”还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环保需求。目前外卖包装单独收费越来越普遍,其中不乏“包装刺客”,即使这次为它付了费,难保不会有下一次,而可重用包装所有者为企业,消费者每次免费或支付较少的使用费即可,所以从经济账上来算,也很划算。

对社会整体而言,可重用包装的优势也很明显。一方面,循环使用的包装产品在生产阶段更节约资源,使用过程水消耗更少,处理过程废弃物产量和所需的市政管理支出更低;另一方面,可重用模式包括循环餐盒/杯发放、清洗、回收等环节,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餐饮整体产业上下游发展,为循环经济贡献新的增长点。

无论是基于个人还是整体利益,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循环杯、循环餐盒这种可重用包装都优于一次性包装,只有发展重用模式,餐饮行业才可能遏制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

各处星星之火

照亮餐饮可重用发展之路

理论再好,也要应用于实践看看能否走得通。可重用模式与餐饮包装的“磨合”,最早从北美、欧洲开始,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亚洲。最近几年,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区逐渐出现了一些试点案例,它们中有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为中国大陆的餐饮行业试点和推广可重用模式提供了不少参考和借鉴。

 外卖外带皆可 

 香港Foodpanda重用餐盒让饮食更绿色 

在一次性塑料包装弃置量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香港主要外卖平台之一Foodpanda在2022年9月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共同开展了香港“可重用餐盒计划“。

这个计划由Foodpanda主导和协调,受香港政府的基金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并获得Gategroup Solutions等合作伙伴的支持,后者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清洗服务,确保了餐盒的卫生安全。

为适应不同菜品需求,Foodpanda设计了两种形状(圆形和矩形)、两种容量(330毫升和650毫升)的可重用餐盒,密封盖设计同时保证了食物不易撒漏,耐高温材质不仅适用于盛装高温菜品,还可放入微波炉加热。为方便追踪和管理,每个餐盒上还附有的二维码,适用于外带和外卖两种场景。

用户参与方式简单明了:在Foodpanda应用上选择参与计划的合作商户,下单时选择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并支付15元港币的押金。用餐完毕后清空并清洗餐盒,可以自己通过附近的回收机归还也可以等下一次下单时交给配送员。成功归还之后即退还押金,另外附赠15元Foodpanda优惠券。此外,用户还可以在减碳奖赏平台Carbon Wallet上获得累积积分,兑换更多奖励。

“可重用餐盒计划”在运营过程遇到了不少挑战,如因数据支持不足导致的餐盒数量无法按需分配问题、盒身二维码追踪机制不完善问题以及环保和品质需求存在冲突等。这些技术和设计难题问题并非foodpanda香港独有,而是餐饮行业从一次性过度到可重用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绊脚石。

但不少商户仍然十分支持“可重用餐盒计划”。截至2022年10月,计划吸引了近40家连锁和本地独立餐饮品牌共同参与计划,共发放餐盒8000个。之所以在“认清现实”后仍然看好“可重用餐盒计划”,是因为商户们看到了计划改进的可能以及未来巨大的减塑潜力。

 顺势而为 

 台北全家循环杯助力减塑 

全家便利店的“循环杯计划”可以说是台湾地区环保减塑行动的一个标杆。

2022年,全家便利店与初创企业”环海净塑料“共同推出了“塑环真®(Plasticircular)循环杯行动”。行动中用到的循环杯为聚丙烯(PP)材质,耐热保温,480毫升的容量可用于盛装多种便利店的外带饮料。作为可重用方案供应商,环海净塑负责这些循环杯的提供、回收以及清洗餐具等环节。

消费者到店购买饮料选择循环杯时,需扫描瓶身的二维码,在社交软件LINE上加入“塑环真®(Plasticircular)循环杯行动”会员,使用完毕后,可以在当天内归还至任一参与该计划的全家门店。与Foodpanda的循环餐盒不同,全家便利店的循环杯无需押金,大大提升了参与的便利性。

项目初期,全家便利店面临的挑战包括改变消费者习惯的培养、消费者对卫生安全的担忧以及初期成本加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全家便利店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改进,如提高清洗流程的透明度和专业度,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并与供应商合作开发自有的循环系统等。环海净还投资建立了专用的清洗系统,每日检测并记录清洗效果,确保了循环杯卫生安全。

从0到投入上百家全家及其他便利店门店使用,循环杯的大规模铺开离不开台湾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台湾地区政府为各地方政府和试行可重用模式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环海净塑一类的初创企业提供集成式可重用解决方案,还为商家提供循环杯服务指引,并在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立归还点等,逐步搭建完善可重用杯的框架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台湾地区政府的大力推动,源于“2030年禁用塑料杯”这一愿景。明确的时间节点带来积极的行动,政策推动餐饮企业企业向可重用模式转型,餐饮企业结合自身情况面向公众推出循环杯,公众在一次次的消费过程中环保意识得以提高,从而自上而下实现了全社会可持续消费习惯的养成。

以台北全家循环杯为典型案例,可以发现当地减塑政策对企业转向重用包装有积极而强烈的影响,加之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价值愿景,二者共同加速了可重用模式融入餐饮行业的速度。

其他案例还包括星巴克“借用循环再用杯”计划、Uber Eats可重用容器计划、新加坡barePack餐饮平台合作计划等。它们中,无论主导者是餐饮品牌还是外卖平台,或寻求与可重用服务供应商合作,或将流程各环节分散外包给不同供应商,都不同程度地拉动了上下游的发展,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行业内的传播。

可重用包装落地大陆

机遇与“绊脚石”并存

在诸多餐饮业可重用包装案例的发展经验面前,中国大陆餐饮行业推行可重用模式,机遇与“绊脚石”并存。

首先,政策层面为可重用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都为餐饮行业的绿色转型创造了政策机遇。然而,政策的有效执行还需要更完善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以确保餐饮相关企业遵守法规并积极进行可重用转型。

市场层面,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摆脱塑缚和MSC咨询联合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3的公众对重复使用的相关模式都表示了认同或非常认同。但同时,整体消费者的行为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通过持续教育和市场引导逐步提升公众对可重用包装的接受度和使用粘性。

技术层面,中国高度发达的电子支付和征信互联系统等能够为可重用模式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不过为应对新的需求和挑战,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上需进行持续投入和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是另一个关键点。可重用模式包含分配、回收、清洗和再分配等多个流程,目前大陆地区的学校/公司食堂、餐饮店堂食其实已经包含这些流程,虽然在餐饮外卖和外带场景中,此类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但可以在现有实践基础上逐渐延展。

最后,不得不提大部分商家最关心的经济成本。尽管长期来看可重用包装能够降低成本,但初始投资和额外的清洗、物流成本可能会给餐饮企业带来短期财务压力。因此,如何平衡短期经济压力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餐饮企业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可见,可重用模式融入大陆餐饮业,虽然不是咫尺之遥,但是也并非遥不可及。其他地区的先见之明、我们的现实机遇以及大众不断觉醒的环保意识,将助力我们抵达终点。

微信图片_20240713092326.png

相关标签:

移动端网站